在中国残联本月初举行的2011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上,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40多家企业展出了8000多种残疾人辅助器具,涵盖了残疾人衣食住行、康复、学习及娱乐等各方面。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设计理念、产品种类开发及使用普及率方面,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等虽然表现突出,但价格却是国内同类产品的几倍至十几倍。 “对于起步晚的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产业而言,要想快速发展并尽快惠及残疾人,需突破三大瓶颈。”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无障碍中心负责人赵俊涛说。 瓶颈一:大众化程度低 中国残联日前发布的两组数据令人十分担忧:一是目前,全球残疾人辅助器具共有26000多种,我国只能生产10000多种,大部分需要进口;二是在我国8300万残疾人中,虽然80%可以借助辅助器具改善工作生活状况,但实际获得辅助器具配置的比例仅为7.31%。 “残疾人辅助器具种类少的原因,主要是我国残疾人事业起步晚于发达国家,在册的辅助器具生产企业只有200多家,产品研发方面还有一定差距。而辅助器具配置大众化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则是价格问题。”国内轮椅销售量第一名企业互邦副总经理赵一鸣分析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台国外企业为下肢残疾人生产的手动轮椅标价1万元,同类产品在互邦的展台上标价只有3000元左右。为了研发每一个细节都适合中国人的身体特点、道路状况、建筑特点、消费习惯且价格低廉实用的轮椅,互邦每年都会投入全部利润的30%至40%进行研发,每年推出的新产品占到总产品的1/4。赵一鸣认为,进口产品的高昂价格让许多想使用辅助器具的残疾人望而却步,国内企业当前应该踏踏实实地做好大众化产品。 与赵一鸣想法相同的是钱璟集团总裁樊燕成。他认为,“中国企业当前的紧要工作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研发大众化的产品。”钱璟集团每年生产的产品1/4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并不低,价格同样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几倍到十几倍,市场份额很大。 赵一鸣指着外企生产的几十万元一台能帮助下肢残疾人站立或爬坡的轮椅说:“这些高精尖产品是为了让残疾人更有尊严地活着,但是这些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并不大。因为中国大多数残疾人连最基本的辅助器具都没用上。”赵一鸣认为,只有解决了大众化问题,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产业才有望快速发展。 瓶颈二:政策保障程度低 残疾人问题说到底是民生问题,辅助器具产业也属民生工程。“为此多年来,国家无论是在政策法规建设方面,还是在科技投入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取得了一定成就。”赵俊涛介绍。“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和民政部对辅助器具的科技投入达到5000万元,“十二五”刚刚开始已经投入了3000万元,支持许多企业开发了不错的产品。 “但是国家对制造业的科技扶持政策,关注得更多的是高精尖产品。”赵一鸣说,“科技扶持政策在关注高精尖产品的同时,应该向开发多种类型、适合中国国情及中国人使用的大众化辅助器具倾斜,以促进辅助器具产业整体规模发展。” 对于辅助器具的普及配置问题,樊燕成提议,应该像发达国家一样将大众化产品列入医保范围,“发达国家将95%的大众化助器具列入了医保,日本还制定了专门的保护政策,而中国除少部分人能受到残联的捐赠外,绝大多数人需要自掏腰包,很多家庭根本无力承受。” 赵俊涛认为,政策保障的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辅助器具产业与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协同发展。 瓶颈三:知识普及力度不够 辅助器具是极具个性的产品,涉及人工机学、力学、医学、动力学、环境学等多学科,配置不当不仅无法顺利使用,达不到辅助器具应起的作用,还会在使用过程中对身体产生二次伤害。为此,各级残联机构近年来培训了大量专职人员指导和帮助残疾人正确使用辅助器具,但是仍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在发达国家,残疾人使用器具与指导人员服务的比例是1∶1,而我国却是几千比1。”赵俊涛解释。严重的比例失调,让许多残疾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还有辅助器具,更不知道如何使用。 此外,全社会对残疾辅助器具的作用及使用方法的知识普及也远远不够。“2008年,北京地铁为残疾人安装了爬楼轮椅,但是由于地铁公司宣传不够,许多残疾人并不知道地铁提供的服务,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地铁工作人员找专职人员开锁等一系列繁琐过程,使用起来非常不便,因此影响了辅助器具发挥作用。”赵俊涛说。 残疾人事业不仅仅是残联的工作,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赵俊涛认为,只有全社会都加大了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力度、全社会都重视残疾人事业的时候,中国的残疾人辅助产业才能壮大发展起来。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 |